第793章 圣道之书 (二合一章)-《诸天普渡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洪辟要写的,是一部能传千秋万世的儒门大道之书。
    这并不简单,哪怕有着本尊可测的积累,也有万法通明的真性。
    在现世,儒这个字,并非什么光彩的字眼。
    但这个字眼,真的如那世之人所想,那般不堪?
    似乎百年的屈辱,已令世人脊梁尽断,丧尽了对那个泱泱天朝大国的信心。
    迫不及待地将数千年来的传承,无论瑰宝、糟粕,都弃如蔽履,打入尘埃。
    似乎这些东西都是导致大国沉沦的罪魁祸首。
    虽然随着国力愈盛,重回世界之巅,世人再次找回信心,古老的传承才得以日渐复苏。
    但有些东西,却始终是再难以找加。
    就如同这个似乎已为世人唾弃的儒字。
    那么,儒,究竟是什么?
    且不论“儒”的本意是什么,传于世人之中,这个字已经不能一概而论。
    儒者,有大儒。
    大儒者,法先王,隆礼义,则能使政治分明,信义达于四海;居穷巷,则可使民俗淳美。
    势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,在人下则社稷之臣,国君之宝也。虽隐于穷阎漏屋,人莫不贵之,道诚存也。
    有君子之儒。
    君子儒者,生,亦我所欲也,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
    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?        有杀身以成仁。
    有“运筹帷幄之中、决胜千里之外”之儒。
    有“用百里之地?        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”之儒。
    有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之儒。
    此等儒者,为大儒、君子儒、圣人之儒。
    亦有“惟务雕虫?        专工翰墨?        青春作赋,皓首穷经;笔下虽有千言?        胸中实无一策”的俗儒、腐儒、小人之儒。
    在洪辟看来,儒?        并非世人眼中僵硬刻板的印象。
    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?        “一”和“易”。
    心中有志,行而有道,恒常不变,是为通达则兼济天下?        穷则独善其身、独立贵名。
    天不能死?        地不能埋。
    这就是“一”。
    心中的道,不能变。
    可变者,为行道之法。
    世间无万世不改之法。
    时移世易,法应为之而易,为之而适。
    这是“易”。
    圣人也有言:汝为君子儒?        无为小人儒。
    待人尚且如此,治世如何能一成不变?
    无论是“一”?        还是“易”。
    都要不断地学习。
    以恒常不变的定力与坚持,学以致知。
    以不断丰厚、与世而易的学识?        学以致用。
    吾将上下而求索,虽九死其尤未悔。
    儒者?        人需。
    为人而求知?        为人而求道?        为人而行道。
    洪辟脑中瞬间转过千百念头,笔下已落墨纸上:
    “儒有大法,为时而易。儒有大礼,为人而易。”
    “儒有大道,虽死不改。千举万变,其道一也……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“彼学道者,身体力行,可曰士也,笃厚勤勉,君子也,学而知之,圣人也。上为圣人,下为士君子,孰禁我哉!”
    “……”
    运笔如飞,千百字落墨,洋洋洒洒,尽述儒门大道。
    句句字字,皆有文思华光迸射,点点如星辉,璀璨夺目。
    随着洪辟笔下千言,渐渐汇聚,透过屋顶,直冲斗牛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沉寂的贡院之中,再次响起阵阵颤鸣之声,迸发出璀璨光华,冲天而起。
    “又来?!”
    本已经几乎恢复往日平静的玉京城,再次被掀起一阵阵错愕的惊呼。
    搞什么?
    这百圣齐鸣什么时候变成了家常便饭,说鸣就鸣?
    莫不成是这诸子先圣千古流传的不灭精神,都性灵重光,觉得这灵牌金身之中,太过寂寞,时不时都要出来溜达一圈?
    更令人震骇莫名的,不仅是贡院之中诸子的灵牌金身鸣动,绽放圣光。
    更是那一道道诸子圣光冲上云霄,与一道璀璨光柱交相辉印。
    华光弥漫,一点点,一缕缕,一片片。
    片刻之间,便如云霞天幕一般,遮住了天空,锦绣无比,璀璨夺目。
    莫说整个玉京城,玉京周边,方圆数百里之地,都看到这一片锦绣云霞。
    甚至于,天下各地贡院文庙,都有种种异象诞生。
    似在响应这玉京城中,千古未有的文道盛事。
    玉京城上空,更是回荡着一声声浩大的诵读声。
    “儒有大法……”
    “儒有大礼……”
    第(1/3)页